声明: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锌刻度(ID:znkedu),作者:黎文婕,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。
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,“共享经济”这一概念曾在西方被广泛传播——彼时,大部分早期的关于“共享经济”的英文资料都会算一笔这样的账,“迈克”或者“琳达”,因为经济危机而收入减少,却通过出租他们的房间,贴补了家用,以至于他们觉得为客人准备早餐是个不错的兼职。
这是“共享经济”的前传。
不久之后,世界规模最大的IT博览会之一——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、信息及通信博览会在2013年把“共享经济”作为中心议题;英国商务部在一年后启动了一个独立调查项目,为如何把英国打造成全球“共享经济”的中心提供建议。
英国商务部负责商业和企业的国务大臣马修·汉考克直接表示:“共享经济有巨大的经济潜力,英国要确保站在这一领域的前沿。”
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之所以对“共享经济”感兴趣,并非仅看到了“琳达们”的收入,而是这种新经济模式不但盘活了闲置资源,更有创造社会财富的可能性。
但在中国的共享经济浪潮,从一开始就不太相同。共享经济背后的“平台”、“服务”等元素成为了资本市场眼中更具价值的概念,也成为了后者所极力推动的模式。
经过五年,共享经济的今天和未来究竟如何?
当潮水退去,浪花身在何处?
如果你对共享产品稍有关注,应该不难发现,从2019年开始,不少你熟悉的共享产品开始涨价了。
变化悄无声息,但幅度不小。
以共享出行产品为例,自3月21日起,小蓝单车在北京实行新计费规则,调整之后,起步价从30分钟1元改为15分钟1元,每超过15分钟则加0.5元;4月8日,摩拜和哈罗也紧接着宣布针对北京的共享单车(非助力车)全部车型,执行新版计费规则。
共享充电宝同样在涨价,据媒体此前报道,一般商场已由1元/小时涨到2-3元/小时,在一些KTV或者演唱会等高消费场所,则已经涨到了6-8元/小时。
“在互联网行业来看不算什么,但这是固定靶向的人群,不是马路上的流量人群。”毛大庆在交出这份成绩单时表示。而WeWork首席执行官桑迪普·马斯拉尼也在日前表示,公司“调整规模的工作已经100%完成”,预计2021年实现盈利。
据马斯拉尼透露,公司在中国、韩国、新加坡等亚洲市场的业务正在反弹,一季度入驻率达到66%。
正如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博士在 HICOOL 全球创业者峰会上所言,“我们回顾过去的30年,我们会觉得前15年是TO C为主的一些创业公司,颠覆了社交、媒体、电商、支付这些领域,那么在现在开始的这十五年,我们将会看到TO B为主的公司,在企业服务、工业、供应链、物流、医疗,带来巨大的帮助和福利,带来一个新的创业黄金时代。”
这注定是一场更难,但也更值得期待的竞赛。